蛋白質大量滲漏至小腸管腔的疾病稱為蛋白質流失性腸病,而犬隻的蛋白質流失性腸病曾被報導過會出現血栓的情形,但相關病理機制尚不明。
本實驗收集了15隻蛋白質流失性腸病的犬隻與30隻健康的犬隻,利用凝血彈性圖(Thromboelastography,TEG)及其他凝血功能測量值來比較兩者的凝血狀態。其中TEG有四個變量,分別是R(凝血因子VIII、IX、XI及XII的濃度所影響的凝集時間)、K(血塊凝集的速度)、α(血塊形成的比率)及MA(最終血塊形成的強度)。結果顯示,疾病組的犬隻全部都出現了高凝血性,TEG中則是R值與K值顯著下降,α值及MA值顯著上升。抗凝血酶濃度的中位數則位於邊緣低值。而在治療過後,即使是顯著改善血漿中白蛋白的濃度及臨床症狀,九隻受測的犬隻仍存有高凝血性。因此不論蛋白質流失腸病治療與否,患犬皆需注意血栓的相關併發症。
摘自Hypercoagulability in Dogs with Protein-Losing Enteropathy, Journal of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 2011;25:273–277(2011獸醫內科期刊)
作者:LV Goodwin, R Goggs, DL Chan, K Allenspach, from the Department of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s, Royal Veterinary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UK. (英國倫敦大學)
譯者:陳虹吟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