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每年將近有6000個登記有案的狂犬病病例,其中大多是野生動物(浣熊、蝙蝠、臭鼬、狐狸等),而這些登記有案的病例通常會與1個以上的家畜或人接觸。另外雖然有些犬貓接觸到生病的野生動物,因為這些生病野生動物無法捕捉檢驗狂犬病,所以並未登記在這6000個病例中,但根據地理位置與物種考量,這些生病的野生動物,有一定的比例是感染狂犬病的。由以上數據推斷在美國平均每年會有上千隻的犬貓暴露在狂犬病的威脅下。美國對於狂犬病防治大多參考狂犬病預防與控制概要(Compendium of Animal Rabi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根據最近的概要,若在近期內有施打狂犬病預防針的犬貓在與患有狂犬病或懷疑患有狂犬病的動物接觸後,須立即再次施打狂犬病疫苗,並在政府管轄機關許可下,可由主人自行監控觀察45天,並且沒有限制接觸。但若未曾施打預防針的犬貓被患有狂犬病的動物接觸,則須立即施行安樂死或在特殊機構隔離六個月以上。在概要中並無清楚說明對於有施打過狂犬病疫苗,但未按時再次接種動物的處置。因為這些須依: 接觸嚴重程度、最後一次疫苗時間、施打過狂犬病疫苗的次數、動物目前的健康狀態與該地區狂犬病盛行率等而有不同的建議。不幸的是有關當局通常會因為研究的缺乏以及大眾安全考量,把這些未按期施打狂犬病的犬貓當作沒有施打過的病例處理,意即: 未規律施打狂犬病預防針的狗貓,在暴露到患有狂犬病的動物後,可能會被安樂死或需要在特殊機構隔離六個月以上。此研究的目的即為比較未按時施打預防針與規律施打者血液抗體記憶效應的差異。
本研究蒐集了美國13個州共74隻狗與33隻貓的血清(2ml),分別含有第0, 5, 15天的血清,並送至狂犬病診斷實驗室進行快速螢光焦點抑制測試(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 偵測抗狂犬病毒抗體量。其中若動物在一年內有進行初始狂犬病預防針注射者則被認定為”近期內有施打預防針組” ,另外若動物有接受初始預防針與加強預防針者(打過一次一上狂犬病預防針者)的最後一劑預防針三年內(但必須是施打具有三年保護效力的廠牌) 也可被認定為”近期內有施打預防針組” 除此之外,其他都被認為”預防針過期組”。比較兩組在施打補強注射狂犬病預防針後的第0, 5, 15天後的抗體力價,結果顯示,所有動物在第5與15天時的抗體力價都>= 0.5 IU/mL,”預防針過期組的狗”較”近期內有施打預防針組的狗”在施打補強預防針後有較高的抗體力價與較大幅度抗體力價的升高。在大多數貓(33隻中有26隻)在施打預防針後的5與15天後抗體力價都 >= 12 IU/mL。
結論: 犬隻曾有接受過狂犬病預防針注射者即使預防針施打時間過期,對於補強預防針的反應效果並未差於定期施打預防針者,所以不一定需要強制安樂死跟嚴格隔離6個月以上。此結果支持,只要是有施打過狂犬病預防針者,不論是定期施打或施打時間過期者,在暴露到狂犬病高危險動物後,
建議的處置是: 立即施打補強狂犬病預防針以及觀察45天,若有必要可以在收集施打補強預防針前與後5-7天的血清去偵測狂犬病抗體力價以提高整體計畫的安全性。
摘自: Comparison of anamnestic responses to rabies vaccination in dogs and cats with current and out-of-date vaccination statu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015 (2015 美國獸醫學會期刊)
作者: M.C. Moore, R.D. Davis, Q. Kang, C.I. Vahl, R. M. Wallace, C. A. Hanlon, D. A. Mosier, From the Veterinary Diagnostic Laboratory (Moore, Davis, Hanlon) and the Department of Diagnostic Medicine and Pathobiology (Mosier),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nd th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Vahl),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Manhattan, KS 66506; Statistical Intelligence Group LLC, 117 Firethorn Ln, Manhattan, KS 66503 (Kang); and the CDC, 1600 Clifton Rd, Atlanta, GA 30333 (Wallace, Hanlon)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
譯者: 戴子綺醫師